词语壮乡铜鼓的详细解释,壮乡铜鼓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壮乡铜鼓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壮乡铜鼓zhuàng xiāng tóng gǔ 壮乡铜鼓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充分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面貌。南方古代把铜鼓当作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之说。古人曾舍生忘死地去追求它和占有它,把它视为神器,对它顶礼膜拜。铜鼓都为青铜铸,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月光形,边缘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鼓按形状、装饰的差异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详细解释 壮乡铜鼓价值 从历史文献来看,有关广西壮乡铜鼓的载籍,自汉代以至明清,两千年来,真可谓史不绝书。这种史不绝书的情况,是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这样大量、丰富的历史文献,对探讨铜鼓的来源、族属、使用方法及其相关的历史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分布范围 广西壮乡铜鼓分布范围之广,蕴藏密度之大,也是世所罕有的。其数字就更为惊人。据几个县的初步统计,灵山县历年累计五十多面,桂平县历年累计也突破五十大关。这是一个县历年出土铜鼓见于记载的统计数字,失去记载的究竟有多少,无法估算,这在别的地区也是少有的。现代使用铜鼓的民族地区保存的铜鼓数也相当惊人。如1958年一次从柳州收购站征集到铜鼓三十一面,1962年又从柳州征集到二十二面,1964年再到柳州二级站征集到九面。1970年在南宁废旧物资公司鉴选出三十四面,1972年从河池废品公司鉴选出三十五面。而这几个地点的铜鼓都来自桂西地区,如都安、巴马、东兰、南丹等县,可见这几县铜鼓蕴藏之多。1990年,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南丹县一次发还给当地瑶族的铜鼓就有十六面。据1987年上半年对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升乡的初步统计,该乡现存铜鼓有一百零六面。 从现存壮乡铜鼓的数量上来看,广西所藏铜鼓约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还强,居中国首位。1980年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在中国作了一次普查,当时收世故藏于中国国内各级博物馆、文物管理机关和有关大学、研究所的铜鼓,总数为一千三百八十多面,广西各级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所藏是507面,各地又有铜鼓陆续出土,年平均十面左右,散在民间还不计其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入藏的铜鼓目前已增至三百四十三面,不仅是国内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而且也是全世界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 有关记载 壮乡铜鼓,是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

【详细解释】 -

【分字组词】 乡组词 壮组词 铜组词 鼓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