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尼亚病毒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布尼亚病毒 bù ní yà bìng dú 布尼亚病毒(Bunia 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和分节段负链 RNA的 1科病毒。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的而得名。代表种──布尼亚韦拉病毒而得名。直径 90~100纳米,从包膜伸出许多糖蛋白突起,内有 3个螺旋对称的核壳,分别含大(L)、中(M)、小(S)3个RNA节段,其总分子量为(6~7)×106。多数具有 3种主要的病毒粒蛋白质。病毒粒成熟时芽生细胞高尔基区表面光滑的小泡内或其附近。详细解释 布尼亚病毒分类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的病毒,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属包括至少13个血清组的112种病毒及12种未分组的病毒,大多数由蚊子传播,包括加里福尼亚脑炎病毒及可引起人类脑炎的La Crosse病毒以及一些其他可引起人类发热性疾患的病毒。白蛉病毒属包括白蛉热病毒、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及至少28种其他病毒,主要由白蛉传播,但其中有些也从蚊分离到。许多脊椎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可被感染。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原为一种绵羊病的病原体,近年在非洲人群中曾引起几次大的疾病流行。纳伊罗病毒属从纳伊罗毕绵羊病病毒命名,其原型病毒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此属至少包括19种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主要由蜱虫传播。乌库病毒属包括乌库尼米病毒及另外6种病毒,由蜱传播,从自然界啮齿动物及从蜱分离出,对人类致病作用尚不清楚。此外,尚有10种病毒由于生化及血清学资料不够,尚难分到上述四个属中去,以及23种根据形态特征归类到本科的可能成员。 布尼亚病毒感(传)染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布尼亚病毒的变种 2010年0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ld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