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耻感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心理专科医生认为,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之所以不能安于看病治疗,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是因为难以消除“病耻感”。这种感觉来自于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不理解。 病耻感-产生原因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他们首先是害怕,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歧视自己;而周围的人则怕患者危及自己。周围的异样眼光,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压力,阻碍了他们正常就医,甚至促成了他们的死亡。 病耻感-建议 既然是有病,就要按医学要求治疗,但有些病人肯来看病,却不肯吃药,以为和医生聊两句就能好。这又是一个误解。从专家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焦虑、抑郁、失眠,如果自己能调整过来,一般不会到医院来看病。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医生也不可能用三言两语就让其精神障碍好转。所以只要患者症状达到一定的医学临床诊断标准,就应该按医学程序治疗。 很多患者不愿意吃药,或吃一段时间就停药,从而造成病情加重或反复,用药的时间就得进一步延长,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以抑郁症为例,治疗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分别需要三个月、六个月和6-8个月以上的用时药间(维持期的长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特征及发作次数而定)。听从医嘱坚持治疗的,或许在一年或一年半后就能慢慢减药。但若自行停药后再次发病,用药时间就得延长。三次发病的人,可能要终身用药才能控制疾病。 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还有一个误区:有的人吃抗抑郁药,甚至只是安眠药,旁边的人看了就会说别吃,吃了会‘变傻’。其实,国内精神类的药物基本都是紧跟国际标准,其安全和疗效性都有相当高的保证,绝不可能导致吃药变傻这么严重的后果。 很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刚开始失眠、抑郁的人,把精神类药物当成毒药,生怕吃多了有问题,事实上,服用精神类药物原则上不会造成心、肝、肾等大的损害,只是100个人中可能有8-10人会出现打呵欠、胃肠不舒服等症状,可以通过换药或改变服药方式来解决。 病耻感-对青少年抑郁要加大关注 很多青少年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表现为不愿学习,一上学就跑回家,家长以为孩子厌学,先是自行开导,接着去做心理咨询,再不行就休学,就诊之前拖了很长时间,等来医院的时候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如果能早点往抑郁障碍方面考虑,到医院检查一下,对抑郁的治疗就会更及时有效。家长不要以“病耻感”来回避对孩子的治疗,越早确诊和治疗,只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学习越有利。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