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错峰上下班的详细解释,错峰上下班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错峰上下班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北京:81万人12日起错峰上下班 错峰上下班-概述 错峰上下班,最早由德国人提出,多国普遍采用,错峰上下班有效解决高峰拥堵,还可提高工作效率,包括错峰上下班在内的弹性工作制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实行40年,给当地人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2010年4月12日起,北京市属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开始实行错峰上下班,上班时间从早8点30分调整为9点,下班时间由17点30分调整为18点。涉及人数约81万人,但学校、医院、大型商场和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上下班时间不变。 错峰上下班-历史起源 弹性工作制的起源,并采访来自德国、法国的在京友人,请他们讲述本国“错峰”的种种经历,希望能为北京等国内城市实行错峰上下班措施带来一些启发。20世纪60年代德国人提出弹性工作制,弹性工作制是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特尔·凯莫若提出的,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职工上下班交通拥挤的困难。 产生背景交通压力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点两点原因导致的,这是一个城市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正如一些专家和网友所言,这个问题的根儿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在于城市的规划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不太健康的功能。这种不健康并不是因为我们主观上愿意看到的结果,只是因为我们忽略了科学发展。诚如网友所言,北京的人口众多才是问题之源,而要控制好人口,不在于限制,在于合理的引导,在于完善我们的城市功能。中国的城镇化会不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愿意看到交通问题伴随着城镇化在全国到处都存在,因此需要决策者和规划者科学先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错峰上下班-交通压力 城市的车越来越多,交通供给似乎永远赶不上需求的增加,交通堵塞成为困扰百姓生活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浙江温州、杭州和辽宁大连等地陆续推出了错峰上下班的措施,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曾启动临时错峰上下班制度,交通拥堵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为缓解交通压力,北京2010年4月12日起将实施错峰上下班措施。全市党政机关等单位的上班时间由现行的8时30分调整为9时,下班时间由17时30分调整为18时。 错峰上下班-主要形式 1、核心时间与弹性时间结合制 即一天的工作时间由核心工作时间(通常5-6小时)和环绕两头的弹性工作时间所组成,职工可以选择保证核心工作时间的几种上下班方案。 2、紧缩工作时间制 即职工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工

【详细解释】 -

【分字组词】 上组词 下组词 峰组词 班组词 错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