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南锣鼓巷是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全长786米,南北走向,北抵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位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南锣鼓巷始建于元代,曾名罗锅巷,清朝乾隆15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2002年以后,南锣鼓巷陆续有很多酒吧开张,成为新兴的北京酒吧街。 南锣鼓巷 - 简介 南锣鼓巷始建于元朝,是北京东城区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街道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八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 从南至北,东侧的八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西侧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 南锣鼓巷 - 名称由来 源自锣鼓商 南锣鼓巷之名,一说此地多为锣鼓商,又地处北锣鼓巷之南而得名。 源自锣锅巷 另一说是以平民命名的锣锅巷即今锣鼓巷。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将此处称为锣锅巷。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有驼背者住此,巷以人名;一认为此巷路面中间高,两端低,形如锣锅。后清乾隆十年京城全图,将“锣锅”改为“锣鼓”。 民国后一直沿称锣鼓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 南锣鼓巷 - 特点 锣鼓巷始建于元朝。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唐朝时的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满族镶黄旗户在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