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白化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摘要 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就是珊瑚颜色变白的现象。珊瑚本身是白色的,它的美丽颜色来自于体内的共生海藻,珊瑚依赖体内的微型共生海藻生存,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向珊瑚提供能量。如果共生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最终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由于海洋温度不断升高,致使珊瑚所依赖的海藻减少,珊瑚也因此更易受到白化的影响。三十年前,大规模的珊瑚白化现象比较罕见,但近年来却越来越多的出现。 珊瑚白化-简介 在正常的情况下,珊瑚呈现绿、蓝、黄、褐、红、紫等各种不同的色彩,然而这些颜色并不是珊瑚本身拥有的,而是来自珊瑚体内的共生藻(zooxanthellae)。珊瑚本身是白色的,它的美丽颜色来自于体内的共生海藻,珊瑚依赖体内的微型共生海藻生存,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向珊瑚提供能量。如果共生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最终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 共生藻是一种涡鞭毛藻(dinoflagellate),在珊瑚生理正常的情况下,共生藻密集分布在珊瑚内皮层的细胞中。根据估计,每平方公分的珊瑚组织,可能含50~500万个共生藻细胞(0.5~5×10cells/cm2),由於共生藻含有多种色素,因而使珊瑚呈现各种色彩。共生藻与珊瑚的共生是一种同存共荣的关系,共生藻对珊瑚的营养、新陈代谢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当珊瑚遭受环境剧烈改变的压力时,这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就可能被瓦解,珊瑚就会失去共生藻或光合色素而变白,也就是所谓的“白化”。 珊瑚白化-白化过程 珊瑚白化的现象,早在1914年,就引起海洋生物学者的注意,美国学者佛根(T.W.Vaughan)曾描述珊瑚在环境改变时颜色变白的反应。他提到珊瑚在一些异常或环境因子改变的情况下,都可能失去颜色而变白,形成白化的现象;然而,当时并没有人知道珊瑚如何变白。直至1930年,数位英国学者在大堡礁的实验,才证明了珊瑚白化是由於珊瑚失去共生藻所致。近年来的研究更指出,珊瑚可能经由两种途径而白化: (1)单位面积珊瑚组织内,所含共生藻的数目减少; (2)每一共生藻所含的色素量减低;而且不同种类的珊瑚可能经由不同的机制而白化。例如:分枝状的细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可能经由减低每一共生藻细胞色素含量而白化,但是疣表孔珊瑚(Montipora verrucosa)则是经由减低单位面积共生藻的数量而白化。大多数的珊瑚主要是由於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