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结尾的词语
  • 消夏 用消遣的方式过夏天:消夏晚会。
  • 仲夏 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 西夏 朝代名。11—13世纪,党项族拓跋氏在今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一带建立大夏政权,因在宋之西,宋人称其为西夏。参见“夏”
  • 季夏 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六月。
  • 歇夏 歇伏。
  • 三夏 (一)、夏收、夏种和夏管的合称。(二)、指夏季的三个月。也指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六月。
  • 盛夏 夏季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 半夏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长柄,花黄绿色。块茎圆球形,白色,可入药。
  • 晚夏 夏末。指农历六月。
  • 亚夏 柯尔克孜 语。万岁。如:亚夏,全国人民大团结!
  • 解夏 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
  • 纁夏 夏之别名。
  • 族夏 周 代乐章名。为钟鼓乐九夏之一。
  • 染夏 染五色。
  • 破夏 (一)、佛教语。僧人在夏季三月须安居静修,谓坐夏;坐夏期内出外谓“破夏”。(二)、入夏。
  • 构夏 见“构厦”。
  • 槐夏 指夏季。槐树开花在夏季,故称。
  • 广夏 亦作“广厦”。高大的房屋。
  • 蛮夏 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
  • 齐夏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 方夏 指中国,华夏。与“四夷”相对。
  • 时夏 夏季。
  • 销夏 消夏。解暑,避暑。
  • 梅夏 指初夏。因梅熟于夏初,故称。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喜麦秋之有登,玩梅夏之无事。”宋 苏轼《元祐三年端午贴子…
  • 坐夏 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
  • 迎夏 (一)、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应,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赤帝,迎接夏季到来。(二)、指每逢夏…
  • 诸夏 (一)、周 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暱,不可弃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观德》:…
  • 陔夏 古乐章名。
  • 害夏 苦夏。人体对夏季气候不适应,表现为精神倦怠,食欲不振,以至于身体消瘦。《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且説 吴山 原有害夏…
  • 虞夏 指 有虞氏 之世和 夏 代。
  • 雷夏 古泽名。即 雷泽。其地当今 山东 菏泽 东北面 黄河 南岸。
  • 京夏 犹华夏,谓全国。
  • 晩夏 夏末。指农历六月。
  • 清夏 清和的初夏。
  • 休夏 (一)、谓夏日休闲。(二)、指暑假。
  • 游夏 子游(言偃)与 子夏(卜商)的并称。两人均为 孔子 学生,长与文学。见《论语·先进》。
  • 頀夏 夏,《大夏》,禹 乐名;頀,《大頀》,汤 乐名。后亦指典雅的古乐。
  • 须夏 见“须暇”。
  • 楚夏 南 楚 和诸 夏。
  • 朱夏 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三国 魏 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
  • 僧夏 (一)、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唐 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大和 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 公夏 复姓。
  • 蛀夏 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纳不佳,称蛀夏。蛀,用同“疰”。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一:“今年春天我想了多少方法才把它减到六七钱一天…
  • 咸夏 函夏。指中原,全国。
  • 烈夏 犹炎夏。
  • 大夏 (一)、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二)、指夏季。(三)、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 纳夏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 首夏 始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 韶夏 (一)、舜乐和禹乐。亦泛指优雅的古乐。(二)、谓德行如舜禹那样光明伟大。
  • 旌夏 古时乐舞所用的大旗。《左传·襄公十年》:“舞师题以旌夏,晋侯 惧而退,入于房。”杜预 注:“旌夏,大旌也。”孔颖达 疏:“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