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通济堰的详细解释,通济堰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通济堰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拼音:tōng jì yàn 简介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大坝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通济堰的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丽水市西南碧湖平原。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 通济堰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筑大坝横截松荫溪,建通济闸引水入渠,架石函从干渠上方引走泉坑水以消除沙石冲积,开叶穴直通瓯江以排淤泄洪。干渠长22.5公里,分支渠四十八条,毛渠三百二十一条,大小概闸七十二座,并多处开挖湖塘以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兼顾储泄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系统。石函引水桥建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5年),总长18.26米,净跨 10.24 米,桥墩高4.75米。叶穴为叠梁结构的木构概闸,始建于宋,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 现存历代碑刻十八通,主要集中在大坝北岸的司马庙中。其中有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另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刊宋碑两通,其中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碑”,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史料。 通济闸至石函渠段两侧,留有多株千年护岸香樟。临渠建有文昌阁、店铺、民居、牌坊等各类清代木石建筑物。 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详细解释】 -

【分字组词】 堰组词 济组词 通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