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中国植树节的详细解释,中国植树节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中国植树节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在该日,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学校、公司会响应造林的号召,集中举行植树节仪式,从事植树活动。中国曾于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而后在1928年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纪念革命先驱的植树造林愿望。这一设定被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沿用至今。此外,一些省市还根据当地的气候规律,规定了其它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详细解释 节日徽标 中国植树节是以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生态环境而设立的节日。与其它庆祝性质的节日不同,植树节需要各机关、单位高效地组织进行相关活动,方能更好地达到植树节设立的初衷。1984年2月,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国植树节标志,以提高中国植树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方便民众有组织地参与绿化活动。 节徽图案中的树,示意我国公民人人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镌刻的“中国植树节”和“3.12”字样,既让人们牢记植树节的日子,又寓含中国人民年年植树,造福人类的坚忍不拔决心。三棵针叶树和两颗阔叶树会意为“森林”。围绕着森林的外圈,代表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节日主题 为了激发人们植树造林的热情,让民众的造林运动更有系统性、针对性,自2009年起,每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均为当年的中国植树节制定一个节日主题。 历年的节日主题如下: 2009年: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2010年:与大树在一起 发展历程 古代植树活动 中国古代没有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但是中国人从古到今历来重视植树造林。《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在公元前五帝时代,舜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处理全国的林业事务。 清明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植树时间。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俗。 古代的统治者曾多次下达植树的命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下令在道旁植树作荫蔽之用。公元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河挖渠,诏令民间种植柳树,每种活一棵,就赏细绢一匹。宋太祖则根据植树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并下令凡是垦荒植桑枣者,不缴田租;对率领

【详细解释】 -

【分字组词】 中组词 国组词 树组词 植组词 节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