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鼎史的详细解释,鼎史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鼎史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鼎史dǐng shǐ 鼎在中华历史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其实鼎就是相当于一口大锅,但是这个大锅倒也不是普通的日常使用的锅,有的鼎有盖子。在夏商周时代,鼎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可见,鼎尽管是个大锅,由于它是专门用于祭祀或典礼的,是夏商周各级贵族的专用品;因此鼎自诞生起,便被赋于了一种特殊的地位,作为礼器。 夏禹治水时,曾铸九鼎以代表华夏九州,成为一匡诸侯、统治华夏立国的标志,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鼎开始被推到代表国家重器的位置上了,九鼎,实际上是大禹之子夏启时铸造的。《春秋左传》载,九鼎铸造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初年,划天下为九州,设州牧。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派人先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精选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图饰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全国九州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 司母戊大方鼎,我国目前已出土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立耳,柱足,腹长方形,饰饕餮纹,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就是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的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当时时局混乱,盗墓风气盛行。某夜,村民们一次有组织的夜间盗掘古墓时,突然,村民的铁锹发出了“仓啷”的脆响,司母戊大方鼎从见天日了了。村民们忙了一夜,终因此鼎太大、太重而实在无法搬动,私掘者取来锯子,将大鼎的一只鼎耳锯下,然后又将大鼎重新掩埋。并相约谁也不准说出此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战胜利后,司母戊鼎重 新出土,可惜的是被锯下的鼎耳从此下落不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今天我们看到的司母戊大方鼎,有一只鼎耳是后来补铸上去的。 蒋介石六十大寿时,该鼎作为寿礼,运到南京,献给了蒋。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原藏于南京博物馆,一九五九年中国历史

【详细解释】 -

【分字组词】 史组词 鼎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