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结尾的词语
  • 雒诵 反复诵读。雒,通“络”。
  • 邑诵 邑颂。
  • 讲诵 讲授诵读。《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广川 人也。以治《春秋》,孝景 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 叹诵 (一)、赞颂。(二)、吟诵。
  • 箴诵 谓箴规之言的讲述与传习。汉 扬雄《剧秦美新》:“恢崇祗庸烁德懿和之风,广彼搢绅讲习言諫箴诵之涂。”《晋书·张寔传》:“忝绍前…
  • 偈诵 即偈颂。
  • 晦诵 夜读。
  • 精诵 精心诵读。
  • 训诵 训徒诵读。
  • 赤诵 见“赤松”。
  • 郎诵 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
  • 祝诵 即祝融。
  • 琅诵 犹朗诵。
  • 循诵 循序诵读。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此刻从头循诵,觉得那些语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好象障着一重雾翳似的。”
  • 弦诵 弦歌和诵读,指学校教学弦诵不辍
  • 玩诵 玩味诵读。 明 唐顺之 《松阳知县胡君墓志铭》:“﹝君﹞惟好 王阳明 先生文集,日玩诵之,有疾尚手摘其要语以为子孙训。”
  • 暗诵 默诵;背诵。《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罗什 多所暗诵,无不究其义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凡大历悉是筭数…
  • 洛诵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
  • 拾诵 犹习诵。《鹖冠子·学问》:“圣人学问服师也,亦有终始乎?抑其拾诵记辞闔棺而止乎?”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教下》:“后世…
  • 哦诵 吟咏朗诵。 清 张裕钊 《答吴挚甫书》:“ 姚惜抱 则患气羸,然亦不废哦诵,但抑其声使之下耳。”
  • 焚诵 焚香诵经。 金 元好问 《清真道院营建疏》:“奉为本庵欲创圣位,以为焚诵、祝延之所,其於工费有赖弘持。” 清 蒲松龄 《聊斋…
  • 朗诵 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高声朗诵,也都不怕计氏听见。——《醒世姻缘传》
  • 籀诵 周宣王 太史籀 与 黄帝 史官 沮诵 的并称。传说二人为篆书之祖。 汉 蔡邕 《篆势》:“ 般 倕 揖让而辞巧, 籀 诵 拱…
  • 小诵 指年小时所诵习的典传。《大戴礼记·保傅》:“简闻小诵,不传不习,凡此其属,少师之任也。” 王聘珍 解诂:“简闻,谓所闻於简策…
  • 謡诵 歌诵。 南朝 梁 陶弘景 《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其可以垂轨范,著謡诵者,迄於兹辰。” 宋 陆游 《贺王提刑启》:“方揽…
  • 讴诵 指歌谣。《南齐书·明帝纪》:“往因时康,崇建庠序,屯虞荐有,权从省废,謳诵寂寥,倐移年稔,永言古昔,无忘旰昃。” 唐 李峤 …
  • 理诵 犹背诵。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检覆三业》:“已得演説几句深义,已得披读几卷经典,已得理诵几许文字。”
  • 粗诵 粗略诵读。
  • 舆人之诵 舆人:众人;诵:陈述。指众人的议论
  • 过目成诵 成诵:能背诵。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 涂歌邑诵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 家絃户诵 家家弦歌,户户吟诵。谓流传极其广泛。清陈确《答张考夫书》:“自有宋中叶以来,程朱之书已家絃户诵,岂皆闻道者耶?”清钱泳《履园…
  • 雌霓之诵 谓熟知声韵。典出《梁书·王筠传》:“约(沉约)製《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筠示其草。筠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踡’,…
  • 一览成诵 形容记忆力超群,看一下就能背诵。
  • 千古传诵 某种行为,品德,或者某些文艺作品,甚至某人的事迹,符合社会的积极方面的准则,被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 昼耕夜诵 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 家弦户诵 家家都不断歌诵。形容有功德的人,人人怀念。也形容诗文流传很广。
  • 耳闻则诵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 家传户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 触目成诵 成诵:能背诵。看上一眼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 家传人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