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结尾的词语
  • 申议 申明情由加以议处。
  • 理议 理论,论点。
  • 密议 秘密计议。
  • 谈议 (一)、讨论切磋。(二)、谓议论是非。
  • 谏议 (一)、官名。谏议大夫。(二)、谏诤。(三)、指谏诤论议的文字。
  • 识议 犹见解。
  • 喧议 大声而嘈杂地议论。
  • 乡议 犹乡论。
  • 款议 和谈。
  • 竑议 宏论。
  • 图议 (一)、计议;商讨。(二)、图谋,算计。(三)、筹划。
  • 开议 举行会议或谈判。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八章:“其有事则开议,人人皆有发言之权,从其多数而行之。”钱基博《辛亥南北议和别纪》:…
  • 赍议 携持奏议。《后汉书·刘虞传》:“二年,冀州 刺史 韩馥,勃海 太守 袁绍 及 山 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於 董卓,远隔关塞…
  • 覆议 再次审议。
  • 语议 言谈议论。
  • 较议 评论驳议。
  • 雅议 风雅地议论。
  • 謡议 谣谚和议论。
  • 执议 谓坚持某种意见。
  • 众议 众人的议论。
  • 博议 全面详尽地讨论或评议。
  • 旁议 闲言闲语。
  • 格议 (一)、搁置的建议。《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始,尧臣 还自 陕西,请先备 涇原,弗听。及 葛怀敏 败,帝思其言,故…
  • 杂议 集议;共同评议。
  • 讪议 诋毁、非议。
  • 持议 犹持论。
  • 竖议 立议;建议。
  • 非议 批评,责难非议诏书。——《汉书·黄霸传》非议政事
  • 协议 共同计议;协商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
  • 梗议 (1).谓持反对意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主上当极,太母垂帘,将復见太平,天下咸以为是。如 张侍郎 处侍从,…
  • 舆议 舆论。 唐 陆贽 《奉天改元大赦制》:“固辞不获,俯遂舆议。” 宋 王禹偁 《拟拜屈突通为兵部尚书制》:“具官 屈突通 ,间…
  • 讥议 嘲笑,议论
  • 咨议 旧时备顾问的幕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桓南郡 既破 殷荆州 ,收 殷 将佐十许人,咨议 罗企生 亦在…
  • 访议 (1).咨询,谋议。 汉 贾谊 《新书·官人》:“知足以为礲礪,行足以为辅助,仁足以访议。” 唐 韩愈 《复仇状》:“今陛下…
  • 瞽议 犹妄议。谦词。《旧唐书·突厥传上》:“臣少慕文儒,不习军旅,奇正之术,多愧前良,献替是司,轻陈瞽议。”
  • 公议 众人的议论自报公议关于国家的事情,以公众利益为标准而评议
  • 滋议 犹复议;重加议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考察胁免》:“乙巳一察,遂至钦留滋议,朝端聚讼,迄今不解。”《清史稿·礼志三…
  • 窥议 私下非议。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天下有道,庶人不议,止当如旧説。而 张九成 以为窥议王室之意,至引 高欢 见 魏 …
  • 奏议 臣子向帝王上书陈述事情,议论是非奏章
  • 谚议 与论。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臣恐如此四事,彼已默识於心,多造谚议,待时而发,以摇撼众听矣。”一本作“谤议。”
  • 贬议 不好的评价和议论。《后汉书·党锢传序》:“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晋书·陈寿传》:“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
  • 筹议 筹划计议;筹商筹议对策
  • 争议 争论尚有争议
  • 谋议 谋划,计议。《史记·封禅书》:“而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禪事。” 唐 柳宗元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 本议 (1).原来的谋划。《战国策·楚策四》:“ 楚王 崩, 李园 必先入,据本议制断君命,秉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无妄之祸也。”…
  • 部议 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孙文定公 嘉淦 管理国子监时……令诸生於时艺外,各明一经、治一事…
  • 唱议 倡议;首先提议。《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 延伯 恃其勇,且新有功,遂唱议为先驱击之。”《金史·宗宪传》:“ 挞懒 、…
  • 共议 ◎ 共议 gòngyì[discuss together] 共同商讨共议兴国大计
  • 流议 (1).犹馀论。《汉书·东方朔传》:“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颜师古 注:“流,末流也,犹言餘论也。”(2).…
  • 品议 ◎ 品议 pǐnyì[judge] 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