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结尾的词语
  • 讆言 不实之言。
  • 国言 国人的谤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楚郤宛 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南朝 宋 颜延之《自陈表》:“臣 延之 人…
  • 谬言 (一)、隐语。(二)、妄言。
  • 大言 (一)、高声地说。(二)、有关大事的言论;重要言论。(三)、夸大的言辞,大话。
  • 萱言 宣誓时候的发言。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是说得话。
  • 罪言 《新唐书·杜牧传》:“刘从諫 守 泽潞,何进滔 据 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
  • 余言 (一)、谓未尽的话语。(二)、其他的话;别的话。
  • 敢言 (一)、敢于进直言。(二)、冒昧陈述。
  • 咏言 (一)、犹言吟诗,作诗。(二)、犹永言,吟咏。语本《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汉傅毅《舞赋》:“臣闻歌以咏言,舞以尽意…
  • 监言 鉴戒之言。监,通“鉴”。
  • 义言 文理和辞藻。
  • 舆言 舆论。
  • 违言 1、因语言不合而失和。(二)、不合情理的话;不适当的话。(三)、失信;食言。
  • 禁言 现代汉语的词义是制止或者禁止各种语言(口语或文字),它是由“禁”和“言”两个基本语素构成的一个合成词。
  • 往言 说出去的话。
  • 凿言 谓穿凿附会地说。
  • 祖言 犹祖述。谓阐述;发扬。
  • 辨言 (一)、巧伪之言,美丽动听而奸诈虚伪的言词。辨,通“辩”。(二)、申辩,说辩解的话。辨,通“辩”。
  • 巽言 语本《论语·子罕》:“巽与之言,能无説乎?绎之为贵。”后因以“巽言”谓恭顺委婉的言词。
  • 参言 (一)、参听他人的话。(二)、三次言说。
  • 貌言 (一)、虚伪文饰的话,假话。(二)、犹言表面上说。
  • 险言 耸人听闻的话。
  • 骂言 骂话。
  • 迻言 犹转称。
  • 祅言 怪诞不经的邪说。《汉书·刑法志》:“至 高后 元年,乃除三族罪、祅言令。”《新唐书·刘蕡传》:“一悟上听,虽被祅言之罪无所悔…
  • 切言 犹直言。《汉书·成帝纪》:“冀闻切言嘉谋,匡朕之不逮。”汉 刘向《说苑·贵德》:“忠良切言,皆鬱於胸。”《续资治通鉴·宋神宗…
  • 三言 (一)、三句话。《左传·昭公十四年》:“平丘 之会,数其贿也,以宽 卫国,晋 不为暴。归 鲁 季孙,称其诈也,以宽 鲁国,晋…
  • 毁言 诽谤之言。
  • 宴言 (一)、从容交谈。(二)、宴饮谈说。
  • 谏言 规劝的话。
  • 衷言 心里话。
  • 鲠言 (一)、坚决直率地言说,直言。(二)、坚决直率的言论,刚直的言论。
  • 偏言 (一)、偏邪不正之言。(二)、犹片言。
  • 邪言 谬论。《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今骨肉未寒,一旦…
  • 沐言 为受润泽,引申为蒙受。
  • 力言 极力申说。
  • 离言 离别时说的话。
  • 助言 忠告;建议;出主意,求教,征求意见,从旁教导。
  • 静言 (一)、安静地;仔细地。(二)、巧饰之言。(三)、平静地陈述。(四)、沉静地思考。
  • 辟言 (一)、合乎法度的言论。(二)、邪僻的言论;谬论。(三)、谓他人恶言相加或口出不逊则走避之。
  • 咎言 不祥之语。
  • 鼎言 有份量的言论。常用于请人说话帮助的敬词。
  • 口言 (一)、说话。(二)、谓亲口誓言。
  • 讷言 言谈迟钝。
  • 浮言 (一)、无根据的话。《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唐 张九龄《与李让侍御书》:“我有独见之明,物无浮言之信。…
  • 浩言 正大刚直之言。
  • 舌言 (一)、说话含糊不清。(二)、指讲空话而无实际行动。
  • 逊言 (一)、言语谦逊恭顺。(二)、巧言;假托之言。
  • 本言 (一)、原来说。(二)、犹言这些言论。
  • 滥言 虚妄不实的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