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结尾的词语
  • 秽言 肮脏的话;下流话。《西游记》第八七回:“玉帝 道:‘那厮三年前……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
  • 飏言 (一)、高声朗朗地讲话。多用于臣下奏辞。(二)、犹言大力宣扬。(三)、怀着一定的目的故意说出要采取某种行动的话(多含贬义)。
  • 内言 (一)、妇女在闺房所说的话。(二)、古代注家譬况字音用语。对“外言”而言。所谓内外指韵之洪细而言,内言发洪音,外言发细音。
  • 搀言 插嘴。茅盾《幻灭》十三:“他看见 静 又要搀言,便握住了她的嘴。”王统照《刀柄》:“他的话还没有完,蹲在炉旁的壮健青年便骄矜…
  • 谵言 病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 巵言 (一)、谓随和人意,无主见之言。(二)、用以谦称自己的著作。
  • 谈言 言谈。
  • 负言 背弃约言。
  • 白言 报告;禀告。
  • 挚言 挚:真诚、诚恳。挚言指真诚、诚恳的话。
  • 启言 开口说话。
  • 悖言 违逆之言。
  • 儳言 (一)、谓别人说话未完便插话,打乱别人的话题。(二)、饶舌。
  • 公言 (一)、公开谈论。(二)、公众的言论。
  • 四言 (一)、四个字。多指诗句的字数。(二)、指四言诗。
  • 颂言 犹明言。
  • 散言 闲话。
  • 诡言 (一)、假称;谎称。(二)、诡诈不正之言;怪诞不实之言。
  • 革言 谓更改供词。
  • 十言 (一)、十句话。表示很多议论。(二)、十次言论。表示多次言论。
  • 强言 (一)、亦作“彊言”。犹强谏。(二)、亦作“彊言”。强为之说,硬说。
  • 叙言 见〖序言〗。
  • 属言 犹发言。
  • 永言 长言;吟咏。
  • 支言 犹支辞。
  • 莠言 丑恶之言;坏话。《诗·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毛 传:“莠,丑也。”孔颖达 疏:“丑恶之言。”南朝 梁 刘勰《…
  • 九言 (一)、九句格言。指 春秋 时 郑国 子大叔 告诫 赵简子 的九句话。《左传·定公四年》:“﹝ 郑 子大叔 卒。﹞ 晋 赵简…
  • 责言 责备,问罪。《左传·僖公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杜预 注:“将嫁女於西,而遇不吉之卦,故知有责让之言,不可报偿。”…
  • 短言 (一)、汉 代注家譬况字音短促的用语。《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伐者为主”汉 何休 注:“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 人语也…
  • 玉言 对别人所说话的敬称。
  • 荩言 忠言。
  • 具言 备言,详细告诉。
  • 謏言 (一)、对自己言论的谦称。(二)、犹诱惑之言。
  • 靖言 安静地。言,助词。
  • 告言 揭露;告发。
  • 徵言 验证言辞。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将覈其论,必徵言焉。”《梁书·沉约传》:“徒徵言於石椁,遂延灾于金缕。”
  • 禽言 (一)、鸟语。指鸟类啼鸣。(二)、诗体名。以禽鸟为题,将鸟名隐入诗句,象声取义,以抒情写态。
  • 好言 善言;好话。
  • 回言 (一)、回话。(二)、犹回嘴。(三)、亦作“廻言”。回话。
  • 謡言 (一)、民间流传的歌谣或谚语。《后汉书·刘陶传》:“光和 五年,詔公卿以謡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李贤 注:“謡言谓听…
  • 窜言 参与议论。
  • 积言 众人所言,多言。
  • 深言 (一)、犹深谈。深切坦率的谈话。(二)、深刻的言论。
  • 恪言 格言。恪,通“格”。
  • 甜言 美言;好话。
  • 嘉言 善言;美言。
  • 嚣言 放肆之言。
  • 受言 谓人君纳谏。
  • 二言 (一)、犹异言;不同看法。(二)、两个字。(三)、指虚假之言。
  • 眷言 亦作“睠言”。回顾貌。言,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