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结尾的词语
  • 悬识 深切认识。
  • 近识 (一)、相识接近的人。(二)、识见浅陋。
  • 阳识 古代钟鼎器皿上的款识,有阴文阳文之别,阳文的款识称“阳识”。
  • 饱识 充分了解。宋 范成大《李次山自画两图各题一绝》:“饱识千峯真面目,当年拄笏漫登山。”清 陈裴之《香畹楼忆语》:“曾附书尾寄以…
  • 漫识 随手记载。
  • 八识 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
  • 晓识 知晓,了解。
  • 沈识 (一)、深识。指高明的见解。《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二年》:“会稽王 昱 与 浩 书曰:‘属当厄运,危弊理极,足下沉识淹长,足…
  • 器识 指人的气魄和见识。
  • 理识 (一)、为政之见识、见解。(二)、犹理睬。
  • 魂识 心灵;魂灵。
  • 祖识 熟习知悉。
  • 陋识 浅短的见识。
  • 灵识 (一)、谓灵魂有知。(二)、灵魂。(三)、犹智慧。
  • 有识 (一)、有见识。汉 刘向《说苑·善说》:“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讎於弱 薛,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
  • 雅识 高明的识见。
  • 藏识 佛教语。法相宗“八识”中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意译。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种子之识。
  • 旗识 同“旗帜”。章炳麟《别录》:“夫如是,则改正朔、易服色、异官号、变旗识,足以尽革命之能事矣。”参见“旗帜”。
  • 耳识 (一)、佛教语。“六识”之一。指耳根对声境所发生的识别作用。(二)、犹赏识。
  • 表识 亦作“表帜”。标记;标帜。
  • 积识 熟识的人。
  • 寡识 见识浅陋。
  • 聪识 谓聪明而记忆力强。
  • 智识 (一)、犹智力,识见。(二)、知识。
  • 敏识 聪明博识。
  • 谋识 谋略与识见。
  • 颖识 犹天资。
  • 恶识 冒犯;得罪。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二折:“我!我!我!举什么千钧鼎,恶识了西 秦。”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我则怕…
  • 缀识 缀集记载。
  • 审识 察知。
  • 物识 犹物色。访求结识。
  • 哀识 爱重赏识。
  • 盼识 重视;赏识。
  • 元识 谓先天具备的认识能力。
  • 拔识 提拔赏识。
  • 印识 犹印记。
  • 伟识 卓特的见识。亦指有卓见的人。明 胡应麟《诗薮·唐下》:“廷礼 去取精覈,特愜人心,真艺苑功人,词坛伟识也。”清 龚自珍《同年…
  • 指识 (一)、识别。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鄙陋之夫,不知学问之有流派,见人学问眩於目而莫能指识,则概名之曰考据家。”(二…
  • 评识 评论记载。
  • 志识 思想意识;见解。
  • 趣识 旨趣见识。
  • 体识 禀性和器识。
  • 钤识 打上印记。
  • 宏识 (一)、广博的学识;高明的见解。(二)、指学识广博、见解高明的人。
  • 杂识 (一)、犹杂念。(二)、犹杂记。古人多以此名书以见义。
  • 量识 犹识量。器量见识。
  • 朋识 朋友熟人。
  • 闻识 (一)、知识;学问。(二)、指有学识。
  • 不识 (一)、不知道,不认识。(二)、西周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
  • 绝识 卓越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