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结尾的词语
  • 浅识 (一)、识见肤浅。汉 徐干《中论·核辩》:“不论是非之性,不识曲直之理,期於不穷,务於必胜,以故浅识而好奇者,见其如此也。”…
  • 情识 (一)、谓感觉与知识。(二)、犹情欲。(三)、才情与识见。
  • 姘识 非夫妻关系的男女结识而有了性行为。
  • 睿识 圣明的见解。
  • 自识 (一)、自己知道、认识。(二)、自己记得。
  • 测识 推测知悉。宋 李纲《论进兵札子》:“陛下十数年来,委任诸将……驾御之术,固非愚臣之所能测识。”明 李东阳《再答镜川先生书》:…
  • 习识 (一)、谓逐渐形成而难以改变的认识。(二)、熟知。
  • 眼识 (一)、佛教语。谓眼睛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南朝 梁简文帝《六根忏文》:“眼识无明,易倾朱紫。”(二)、眼光;见识。黄中黄《孙逸…
  • 渊识 识见深远;深远的识见。
  • 七识 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
  • 保识 谓署名担保某一将被擢用者的品行。
  • 训识 教养和识见。
  • 含识 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 通识 (一)、学识渊博的人。(二)、学识渊博。(三)、指广博的知识。
  • 谫识 亦作“謭识”。识见浅陋。
  • 多识 亦作“ 多志 ”。博学广记。《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礼记·缁衣》:“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
  • 谙识 练达。《北齐书·宋钦道传》:“ 钦道 本文法吏,不甚諳识古今,凡有疑事,必询於 子默 。”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精…
  • 絶识 卓越的见识。
  • 胆识 胆量和见识有窥探她的灵魂的胆识
  • 脑识 脑中的识见。 梁启超 《中国史叙论》第八节:“通如《通鑑》,号称通史。然其区分时代,以 周 纪、 秦 纪、 汉 纪等名,是由…
  • 觉识 由一切感觉形成的知觉及思维活动。亦泛指知觉和意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近日禪学之弊,以觉识依通为悟…
  • 附识 词语解释附识fù zhì ㄈㄨˋ ㄕㄧˊ 附记。“识”作“记…
  • 身识 佛教语。“六识”之一,由身体接触外界事物所获得的认识。佛教以身为触根,故称。 南朝 梁 江淹 《赠炼丹法和殷长史》:“身识本…
  • 强识 亦作“彊识”。强于记忆。《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吕氏春秋·君守》:“故博闻之人、彊识之…
  • 的识 确切的认识。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兰说》:“又 寇宗奭 《本草衍义》云:‘兰草诸家之説异同,是未曾的识,故无定论。’”
  • 谨识 (1).郑重记叙。 宋 汪藻 《<苏魏公集>原序》:“今乃尽得其书读之,可谓幸矣。故谨识其端,而归其书於 苏氏 。”(2).…
  • 潜识 见识深刻;深识;高见。《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三国志·吴志·顾邵传》“ 礼 …
  • 妙识 深知;精通。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侍言称辞,惇史秉笔。妙识几微,王载有述。”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
  • 穷识 犹尽知。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四章:“全世界数千万之兵,移而讲士农工商之业,其增长世界之利益,不可穷识。”
  • 新识 犹新交。 南朝 梁 何逊 《拟轻薄篇》:“黄鹤悲故羣,山枝咏新识。” 唐 吕温 《道州敬酬何处士书情寄赠》:“新识几人知杞梓…
  • 形识 犹物象。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仰寻形识,俯探理类。”
  • 小识 浅陋的见识。《庄子·缮性》:“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南朝 梁 庾黔娄 《答释法云书》:“狎其小识,晦兹大旨。”
  • 远识 ◎ 远识 yuǎnshí[foresight] 深远的见识;远见详细解释高远的见识。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
  • 史识 修史的见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 刘 有史学,无史笔;有史裁,无史识也。” 鲁迅 《集外集·<…
  • 至识 见闻广博而深明事理的人。 汉 扬雄 《法言·寡见》:“多闻见而识乎正道者,至识也;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迷识也。”
  • 阴识 (1).古代钟鼎器皿上的款识,有阴文、阳文之别,阴文的款识称“阴识”。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 三代 …
  • 贤识 高明的识见。 宋 洪迈 《容斋四笔·书简循习》:“近代士人,相承於书尺语言,浸涉奇獧,虽有贤识,不能自改。”
  • 五识 (1).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声、香、味、触五境相合时所发生的五种感觉。《梁书·武帝纪下》:“三月己未,詔曰…
  • 潜意识 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也说下意识。
  • 无意识 (一)、不是有意的;不知不觉的。(二)、心理学范畴。指人的意识以外的、以内隐方式进行的心理过程。(三)、也叫潜意识、下意识。…
  • 有意识 主观上意识到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他这样做完全是有意识的。
  • 如来识 又名佛识,即第九庵摩罗识。庵摩罗华译为清净,即脱离一切无明烦恼的意思。
  • 心意识 心意识讲者数辈,争论心意识不决,予乃为稽诸古。《文殊问经》云:“心者聚义,意者忆义,识者现知义。意自性谓心意识。
  • 旧相识 老熟人;旧相知。《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 札 ﹞聘於 郑,见 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縞带,子产 献紵衣焉。”《晋书…
  • 根本识 佛学术语,梵语mu^la-vijn根本识a^na。
  • 八合识 蒙古语中的突厥语借词,义为师父,源于古汉语“博士”。常见于 元 代典籍。《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三五年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碑三》…
  • 分别识 第六意识。
  • 老相识 老熟人。
  • 行缘识 佛教术语,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七页云:复言世尊!诸所有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同生同灭;何缘故说行是识缘?世尊告曰:以六识身,…
  • 做相识 交朋友。